
一、物流配送的標準化規范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在物流業發展中作了巨大的投入,但物流行業的發展仍十分緩慢,在工業生產中物流所占用的時間幾乎為整個生產過程的90%,物流費用占商品總成本(Cost)的比重從帳面反映為40%,全社會物流費用支出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0%,而美國1986年物流費用支出僅占其GDP的11.1%。我國物流業干線物流能力過剩與末端物流配送能力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整個物流各環節的貫通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從而制約了整個工業、商業的變革以及新興的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
國際上盛名的管理咨詢機構麥肯錫公司對于中國物流業的評價極低,在討論中國加入WTO之后的產業沖擊時,將中國物流業排在受沖擊的行業之列。深圳物流公司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指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根據物質資料實體流動的規律,應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學方法,對物流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監督,使各項物流活動實現協調與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經濟效益?,F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的基礎上的。言下之意,只要中國實現加入WTO的有關承諾,外資將在中國的這一領域中呼風喚雨。麥肯錫的評價不無原因:西方發達國家多年來,已將第三方物流的發展看作經濟發展的第三利潤源,并獲得與IT產業相似的發展速度;而在我們國家,物流以及第三方物流等,似乎還是一個食洋不化的產物,時髦人物的新名詞。我們很多人依然非常傳統地將之歸入交通儲運行業,更沒有感到國際競爭的壓力。
然而就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一些弱小的企業準備向龐大的跨國公司叫板,準備在未來的日子里與跨國公司一爭高下:近期一些專家和企業發出呼吁——建立中國物流業的行業規范和技術標準。
一個行業技術標準,說小似乎很小,然而其對企業(Enterprise)和消費者的指導作用是相當重要的,尤其是對電子商務發展有支持作用的物流配送業。物流的概念是在美國形成的,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原意為“實物分配”或“貨物配送”。1963年被引入日本,日文意思是“物的流通”。20世紀70年代后,日本的“物流”一詞逐漸取代了“物的流通”。以專指對消費者的服務BtoC物流為例,也就是說,如何把物品送到消費者手中,也可稱為物流末端。然而僅僅是Btoc的物流,環環相扣,網站內容也非常多:物品應該如何包裝?自行車送貨的箱子該多大?進入家門時應該如何說話,要不要在腳上套上塑料袋?敲門時聲音多響?可以持續多長時間?收費時應該如何簽收?簽收后能否退貨,包裝損壞應作何種處理?分揀系統每一工作環節的工作要求?上下家之間電子信息的標準是什么等等。
行業標準和標準,就是要對有關細節作出明確的規定。這些事情雖然細小,但無論是對整個物流行業、物流企業還是消費者而言,其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對物流行業來說,需要用標準化來將供方——干線物流——配送——送達需方等物流環節有機連接起來,尤其是信息技術(Technology)普遍應用與物流企業掀起的今天,其物流接口沒有相適應的標準,很難想象其鏈接的難度和成本(Cost);對物流企業來說,標準化是提高內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服務質量的有效措施(指針對問題的解決辦法);對于消費者而言,享受標準化的物流服務是消費者權益的體現。
改革我國的物流業、縮短與國外的數字化差距、提高WTO后中國物流業的抗沖擊能力,需要加強制造、采購、倉儲、運輸、貨代、配送、銷售等廣大與物流相關企業的合作,而物流配送標準化規范化是其合作的軟技術基礎,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一個第三方物流配送標準化的案例
實施標準化管理的目的是為了使物流配送規范化、標準化,通過資源特別是流程共享,在降低固定費用基礎上,降低變動費用,從而低成本、高效率地保證所提供服務的質量,滿足顧客已有和潛在的需求(顧客指與企業(Enterprise)或組織發生聯系的供方、合作方、客戶及用戶等)。
尚豪物流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經過近幾年的運作,已建成各種商業模式的從事第三方物流末段服務的專業公司, 形成了自己的標準化業務和管理流程,實現了整體盈利,為今后的配送網絡復制和擴張打下了基礎。
尚豪配送的標準化內容包括:機構設置及管理制度、程度的標準化;業務流程的標準化;業務開發的標準化;客戶(kè hù)開發及維護的標準化;數據庫建設的標準化(包括數據采集、分析、提供等);與供應商、銀行、終端消費者接口的標準化;屬地公司及配送站建設的標準化等。